北京时间:2025年01月10日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评论 >> 读懂“蹭网农民工”的情感需要
读懂“蹭网农民工”的情感需要
发布时间:2019-01-17  来源:工人日报

  农民工的精神家园除了需要亲情互动,还需要更丰富的业余活动,以及被尊重、被认同。

  上海某工地上,河南人葛远征被称作“老葛”,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全名。前段时间,劳累了一天的老葛照常去地铁站蹭免费Wi-Fi跟家里人视频通话,被人拍下视频传上网络。据1月15日《新京报》报道,在葛远征所在的工地上,像他这样去地铁站“蹭网”的农民工还有不少。

  农民工也有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蹭网农民工”不过是以一种更显性的方式将这种需求呈现出来。许多人被其打动,就在于他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柔软地带。

  “蹭网农民工”其实是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尽管农民工在市场中的收入、待遇逐渐提高,“建筑工月薪超白领”并不新鲜,农民工却依然想方设法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农民工也有和家人亲情互动的诉求,颇具“时代感”的视频聊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蹭小区的Wi-Fi也好,蹭地铁的免费Wi-Fi也罢,看上去不那么体面、光鲜的方式,饱含着农民工对合家团圆的向往与渴望。

  曾有调查显示,53.7%的农民工缺乏业余文化生活,60.9%的务工企业没有文化娱乐设施。一方面,农民工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交圈子、生活圈子相对封闭;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许多精神文化活动都需要花钱。对不愿意、不舍得消费的农民工来说,文化生活难免单调。

  农民工身上,投射着社会流动的集成影像。有社会学学者指出,农民工进城之前生活的圈子是他们的“乡土世界”,进城之前所想象的城市生活是他们的“想象世界”,进城后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世界是他们的“城市世界”,对真实生活的不断适应是他们的“实践世界”。

  许多已经不再年轻的农民工,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甚至有的已经有了孙辈。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赚钱盖房子、帮助儿女成家或者为自己储备一些养老钱,他们为了多挣钱不辞辛苦,自己的生活却很节俭甚至吝啬。旁观者可能觉得“蹭网农民工”艰辛和悲情,他们自己可能认为比以前好多了。

  小小的手机屏幕,犹如一根纽带,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农民工的精神家园除了需要亲情互动,还需要更丰富的业余活动,以及被尊重、被认同。这是诸多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