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3日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坚持五个方面 做新时代合格人民法官
坚持五个方面 做新时代合格人民法官
发布时间:2019-03-20  来源:廉政与法治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司法需要更加多样、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对人民法院的期待更高,社会矛盾易发、多发、高发,审判执行工作任务异常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法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日,黑龙江省绥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马国在接受《人民法治》记者采访时,围绕审判工作规律和法官职业特点,结合多年审判工作实践,提出新时代合格人民法官应当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绥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全体员额法官宣誓

  要旗帜鲜明讲政治,

  真正做到信念坚定、立场鲜明

  对一个拥有近9000万党员的政党来说,理想信念关系到安身立命,政治问题关系到生死存亡。纵观古今中外,司法历来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不存在超阶级、超意识形态、超国家政治制度的司法。人民法院作为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必须确保时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要体现在对党的无限忠诚上。东汉经学家马融认为:“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对党绝对、纯粹忠诚,就是无条件地、彻底地对党信服、追随,不掺任何杂质、没有任何水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们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必须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心同德,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要敢于发声,在思想交锋中必须要敢于亮剑,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上,要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

  二要体现在服务大局发展上。法官是人民的法官,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只有心中有大局,自觉用大局的眼光考量案件处理效果,才能更好地履行司法职能。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紧跟地方党委重要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特别是在审理“扫黑除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以及破产清算、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案件时,必须强化上下级法院协调联动,努力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竭尽全力把矛盾和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要体现在司法公信力的有效提升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对法院来讲,要把凝聚民心体现在让人民群众理解、支持、认可、赞同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上。法官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我们的司法公信力,要通过自主学习、岗位练兵、分类培训、“传帮带”等方式,不断提升法官的审判业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和驾驭重大、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的能力。努力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裁判,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要体现在抓改革求创新、破解司法难题上。破解司法难题,硬实力上靠信息化装备,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软实力上靠人才,需要大量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支撑。但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来说,却在经受巨大的考验。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这里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实力和人才吸纳力不强,导致装备落伍、人才流失、积贫积弱问题较为突出。改革创新是破解一切难题的关键,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司法改革大力推进的有利契机,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法官员额制改革、内设机构改革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等项工作,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五要体现在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治国理政,关键在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解决党自身的问题,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员额法官,在讲政治上必须发挥好模范作用。院长、庭长和员额法官,既要履行好对一个法院、一个部门和一个审判团队的职责,更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表率,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人知道的自己先学好。要坚决克服“老好人”思想,摒弃私心杂念,明明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要登高望远有格局,

  真正做到胸怀坦荡、志存高远

  曾国藩曾说过:“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的豁达和超脱。格局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坐标的定位,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心态,就一定能够为自己建立一个大格局。

  一要有开阔的视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法官是裁决是非的职业,眼界越高司法越公正,眼界越远思想越开阔,眼界越宽人生舞台就越大。腹有诗书气自华,开阔眼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书。在研读《十九大报告》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大气、有格局。当一个政党、一位领袖能够站在国际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的是无穷的思想魅力和广阔的人生格局,而这种格局来自点滴的人生积累。法官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读名人传记、读励志文学,从《论语》《庄子》《共产党宣言》《曾国藩家训》等经典巨著中去感受伟人的思想魅力,放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二要有广阔的胸襟。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回首历史不难看到,但凡有成就者无不具有大度能容的胸怀。一个人无论职位多高,能力多强,如果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容不下事,不仅搞不好领导班子内部团结,也搞不好与群众的团结。人的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无欲则刚。作为一名法官,如果能够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胸襟自然也就宽广了。

  三要有长远的规划。明代著名学者冯梦龙说过:“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有的法官目光短浅,总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里只装得下眼前的得失。有的法官得过且过,没有追求,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法官,每个人生阶段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成长规划,每一年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目标,一旦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唯有努力,方能不负光阴,方能有所成就。

  四要有平和的心态。平和心态是一种人生修养,一种人生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每名法官都会经历成长进步道路上的矛盾碰撞、利益冲突和挫折考验。只有怀着平和的心态,把视野放远些、胸襟放宽些、境界放高些,就会做到不为私心所忧,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一门心思为审判事业操劳,为人民群众司法。

  要遵章守纪懂规矩,

  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史记》中写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法官无论是日常工作、生活,还是参加社会活动,都要知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做到不越“雷池”、不乱“章法”。从这方面来说,讲规矩扎牢的是“紧箍咒”,撑起的是“保护伞”,构筑的是“安全带”。

  一要坚守纪律底线。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国因法而治,党因规而强。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人民法官更要严守纪律底线,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担负政治责任。司法权作为一种公权力,法官必须牢记公权不可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牢记有权不可滥用,权力的边界就是党纪国法,心中高悬法律明镜、手中紧握纪律戒尺,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时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恐惧感,才能做一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法官、好干部,才能树立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二要培养高尚情操。孔子有言:“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一名合格的法官一定要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人生必修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恪守最基本、最朴素的做人做事道德底线,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人民法官的高风亮节,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道德标杆。有德无才,可能影响工作质效,但有才无德,必定葬送审判事业,最终毁掉自己。

  三要筑牢思想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拧紧思想‘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理想信念的力量转化为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思想信念一旦出现偏差,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干部的腐败就是源于“小兄弟”“小圈子”和“小意思”。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多交益友、诤友、信友,坚决远离无德、无义、无耻之人,要自觉远离庸俗、腐化的“小圈子”“小团体”,不搞拉帮结派、团团伙伙,保持独立人格和健康情趣,确保不为世俗所惑,不因外界所扰。

  要履职尽责敢担当,

  真正做到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习近平同志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当前,法院工作任务异常繁重,案件数量持续大幅增加,疑难繁杂案件不断增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战,更需要我们法官发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在“沧海横流中”尽显法官本色。

  一要直面矛盾勇于担当。清朝学者王永彬有这样一首小诗:“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如今司法改革已进入水流湍急的河中央,闯过去海阔天空,徘徊不前只能延误战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员额法官身处审判第一线,投身法治最前沿,面对矛盾层出不穷、案件持续增加的实际,必须以“铁肩担道义”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直面复杂、疑难、重大、敏感案件,顶住压力、冲破阻力,不断把工作向前推进。

  二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法官敢担当,法治有希望。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发声亮剑,面对矛盾冲突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急难险重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挫折要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法官是法治事业的中坚,凡事必须做到迅速果断解决,不能打“太极”,搞矛盾转移,更不能“乾坤大挪移”,搞矛盾上交,该自己办的事马上办,别人办不了的事,自己有能力办的也要帮着办。新时期的人民法官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用自己的“一身正气”压倒一切歪风邪气,做助力改革的“疾风劲草”、引领时代的“烈火真金”。

  三要机智果敢、善于担当。“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担当体现的是事业心、责任心和行动力。没有过硬的能力作支撑,担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众利益无大小,一诉一讼总关情。每起案件的处理,都凝集着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技巧。因此,我们一定要深思细悟、勤学苦练。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和“空杯心态”,通过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实践学、向身边的“先优典型”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节奏,断出明白案、精品案。

  要不忘初心守良知,

  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作为人民法官,可以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可以暂时没有成熟的工作经验,但决不能没有职业良知。因为法官的职业良知是公正司法之魂,司法判决是经过法官良心过滤后的法律。

  一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学习。良知一词出自《孟子》:“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以不虑而知之者,其良知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关于人性良知的至理名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思想中汲取心灵营养,从魏征、包拯、海瑞、于成龙等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故事中陶冶道德情操,让法官职业良知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从中汲取养分和能量,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中,使自己已有的道德深化和升华,内化为个人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二要持续增强为民司法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人民性”是人民法院的本质属性,也是人民司法的价值取向,是我们解决为谁执法、为谁司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法官必须要深入了解民情和民生问题,树立为民之心,而不仅仅是坐堂问案、敲锤子、摆架子。司法不仅有威严,也有温情。司法的温情依赖法官的恻隐之心、仁义之心和悲悯之心。司法裁判因融入法官的人文关怀而变得更有“温度”,更容易走进百姓的内心。只有内心对法律信仰、对法律心悦诚服,人们才能做到真正敬畏法律、尊重法律。

  三要努力提升执法办案能力。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为祸更甚,因为犯罪只是弄脏了水流,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要确保我们承办的每一起案件都能够经得住法律和历史的检验,法官既要做到政治过硬,又要做到本领高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驾驭庭审、文书写作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的五种能力。老法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从庭前准备、庭前阅卷、庭审驾驭、调解技巧、裁判文书制作等审判实践入手,帮助年轻法官掌握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智慧和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青年法官在信息化应用等方面也要做到“以新带老”,积极主动帮助老法官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人人会用、人人精通。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法官,缺什么都不能缺信仰,丢什么都不能丢信念。我们要把“讲政治、有格局、懂规矩、敢担当、守良知”作为一种信仰,注入脑海、植入骨髓、融入血液,全力维护法律权威,大力提升司法公信,大力弘扬公平正义,努力做一名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的合格的人民法官。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记者/阴衍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