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女性平均薪酬为6497元,薪酬均值为男性的78.3%,男性薪酬优势同比2017年上升8.7个百分点,高收入区间男女薪资分化程度的提高,带动男女整体薪酬差异上升。职位、行业、工作年限成为影响性别薪酬差异的前三个因素,而教育对减少性别差异起到正向作用。
男女薪酬差异一直都存在,更确切地说,不止我国这样,全球皆是如此。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欧洲男女工资差距平均值为16.7%,且在各个行业普遍存在。2018年初,甚至有报道称英国广播公司(BBC)承认过去的薪酬政策存在错误,导致男女薪酬极不平等,并承诺将对薪酬结构进行改革。
对于男女薪酬差异,需要从多角度来客观看待。首先,应当承认,由于性别差异,在薪酬和就业状况方面,男性的确更占优势,有些差距可说在所难免。例如,女性不可避免要在生育、哺乳和家庭劳动等方面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那么相应地在工作上付出就会减少;像工程施工、采矿冶炼等高薪技术岗位,囿于体能等因素,并不太适合于女性从事。
其次,诸如男性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女性在专业选择上倾向于文科,而不是工资回报较高的理工科。
最后,则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也是最需抨击、亟待消除的原因。BOSS直聘发布的《2016年中国性别薪酬差异报告》显示,薪酬差异中有44%的不可解释因素,而何谓不可解释因素?无非就是一些或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性别歧视,由此可见男女“同工不同酬”性别歧视问题之严重。
鉴于此,保障女性正当就业权益,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男女薪酬差异需要全方位的制度性改善。举例来说,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应充分肯定女性承担的生育、哺乳和家庭劳动创造的巨大价值,不能再视之为“理所当然”;应进一步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让两性受教育程度趋于一致;政策层面也要多多发力,不仅指向为女性打造平等的职业机会和发展路径,同时在幼教补贴、男性陪产假等福利待遇方面也要跟上,切实减轻女性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