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就扶持小农户、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多项政策措施。
有人认为之所以要促进小农户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多。从历史上看,人口对生产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东亚国家普遍人口密度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大都经历过土地改革,即使是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比较多,不得不面对小农户的问题。稍有不同的是,日本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人口迅速减少,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笔者曾在日本长崎看到一块稻田上标注有多家公司的名字,原来这些公司“承包”了这块稻田,不时派人前来耕种。现在,中国一些农村也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见农业人口多只是支持小农户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
也有人认为,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了中国农业不能完全实现规模经营——中国有许多山地和丘陵地区,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因此无法形成规模经营。其实,欧美许多国家也有大量山地和丘陵,但并没有因为这些地方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而保留小农户。这些地方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或者被放弃,或者转型为旅游业、畜牧业或其他产业。在山地和丘陵地,小农户的生产方式可能被公司化的农业经营所代替,山地和丘陵尽管不适合规模化经营,但也不是发展小农户的主要原因。
中国小农户之所以存在并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农户有其独特优势,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其一,小农户是家庭经营的,属于自我雇佣,与手工业的家庭作坊有类似之处,而不同于雇工经营的农业公司。这种生产方式与农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农业是一个自然生长过程,生产时间长,且工作弹性很大,很难进行监管,因此需要劳动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的工作精神。家庭经营将收益和劳动的付出直接联系在一起,几乎不需要进行监管。依靠雇工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很难达到家庭经营的管理水平,道理就在这里。
其二,家庭经营可以通过兼业来最大效率地利用劳动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在农闲时期,农业劳动力可以外出季节性打工,或者从事家庭副业来补充农业收入的不足。农业劳动力可以灵活地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进行转换,特别是那些有手艺的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做手艺活增加收入,维持比较好的生活。雇工经营则不同,不管农闲或农忙,都要给雇工支付工资,这就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一些农业公司经营亏损,除了投资过大和市场波动以外,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和管理成本太高,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其三,小农户的土地面积有限,投入在土地上的劳动会比较多,土地产出效率往往比大规模粗放经营的农场要高。规模化经营往往是以减少单位土地产出为代价的,小农户经营则可以增加土地的生产效率,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意义尤为重要。
第四,小农户为农业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规模化的农场往往集中于单一作物的生产,从农业生态学来看,这种生产方式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作物品种单一很容易诱发病虫害,为防治病虫害就会大量使用农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小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可以多样化,不同的农户和不同的地块都可以种植不同的作物,也可以饲养不同的牲畜,有利于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丰富性。在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今天,发展小农户除了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现实中,小农户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面临不小的压力,并产生了许多问题。如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一些小农户不重视农业,采取更加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上投入劳动很少,简单地施用农药和化肥,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地方为推动产业化和适应市场,要求所有小农种植单一作物,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支持小农户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并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鼓励各地采取贴息、奖补、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